波罗的海上空的空气,真的,比那下面的海水还要冷。
北约正在搞那个叫“海王星打击”的军演,本该是兄弟们一起秀肌肉、壮声势的场面,结果呢?搞成了一出顶在脸上的尴尬戏。一架俄罗斯的侦察机,就那么大摇大摆地飞过来,无线电里喊破喉咙也没用,像一把剃刀,贴着德国“汉堡”号护卫舰的头皮,刷,刷,刮了两次。
别天真了,这哪是意外。德国那位防长皮斯托里斯的话已经说得不能再白了,这就是莫斯科在桌子上明着出牌,一场故意的挑衅。他们就是在玩一个游戏,看看北约这条绳子,到底能拉多长才会断。可面对这种几乎是把唾沫星子都喷到脸上的骚扰,北约的反应,怎么说呢,冷静得有点不正常。所以问题就来了,美国,这个当大哥的,看着小弟被这么欺负,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是支持一炮把它轰下来,还是继续这么忍着?
这种扭头假装没看见的模式,可不是第一次了。
“汉堡”号的这点事,不过是冰山露出来的一小角。说真的,这种你来我躲、你进我退的戏码,都快成保留剧目了。连坐着活人的侦察机都这么算了,那些无人机,就更别提了。
还记得吗?之前俄罗斯的无人机都飞进波兰领空了。虽然最后是打下来了,但你以为北约就此硬气了吗?没有。恰恰相反,整个联盟好像被一种叫“克制”的紧箍咒给套住了。最近这段时间,瑞典和丹麦的机场,天上老是有不明不白的无人机晃来晃去,把航班搅得一团糟。虽然没人站出来拍着胸脯说“就是俄罗斯干的”,但你看,那些国家还是选了不打。
这种做法,等于是在向全世界广播一个信号,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北约在俄罗斯面前,好像……有点怂。这种“软”,倒不完全是因为怕,更多的是因为联盟里头,大家的心根本就不齐。
说到这个,就不能不提华盛顿那张变幻莫测的脸。
到底该怎么对付俄罗斯这些飞来飞去的铁疙瘩?北约内部早就吵成一锅粥了。波兰还有波罗的海那几个国家,就是天天顶在最前线的“墙头草”,他们的意思很简单:你敢来,我就敢打。可联盟里说话最有分量的“大家长”美国呢?一直在后面死命地踩刹车,反反复复就一句话:冷静,都给我冷静。
这种拧巴,在美国高层那些人的嘴里,简直就是一场公开表演。有记者追着问特朗普,说这飞机飞进来了,该不该打?他嘴一张就来:“是的,我同意”。听着够劲吧?结果话音没落多久,他的国务卿就赶紧跑到电视上,那架势,简直就是紧急救火。
那位国务卿直接就把波兰总理图斯克准备动手的话给怼回去了,说得特明白:“没人说要击落俄罗斯飞机,除非我们能确认他们正在发动攻击。”你看,一个喊打,一个喊别动,这戏还怎么唱?其实谁都看得出来,后面那个出来灭火的,才代表了美国政府真正的算盘。特朗普那不过是即兴发挥,过过嘴瘾,他才不想真的为了这点事和普京撕破脸皮。
大哥靠不住,欧洲只能开始物色新的保镖了。
美国的这种摇摆,让那些天天感受着俄罗斯呼吸的东欧盟友们,心里直发毛。老大指望不上了,那只能自救了。欧洲的安全感,正在悄悄地从大西洋西岸,飘向英吉利海峡和欧洲大陆的中心。
爱沙尼亚就是个最好的例子。自家的米格-31被俄罗斯的飞机“拜访”之后,他们的国防部长佩夫库尔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他公开讲,为了安全,爱沙尼亚非常欢迎英国把他们那些能带核弹头的F-35战斗机,直接部署到爱沙尼亚本土来。这还不是个例,法国扭头也向波兰派了三架同样能挂核武器的“阵风”战机。
你看,越来越多的东欧国家,开始把希望寄托在英国和法国身上,而不是那个嘴上喊得震天响,脚下却一步都不肯挪的美国。可能有人会问,爱沙尼亚自己干嘛不动手?答案很残酷:没那个实力。爱沙尼亚那点防空力量,就是些高射炮和便携导弹,连个像样的空军都没有,整个国家的领空,都得靠北约兄弟们轮流站岗。
但更要命的是,就算天上有盟友的飞机,扳机也不在他们自己手里。你想想,如果驾驶F-35的是个爱沙尼亚飞行员,可能早就一冲动开火了。可现在飞行员是个意大利人,他要等的命令,得先传到罗马,再传到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这么一套流程走下来,别说开火了,那架俄罗斯飞机早就飞成天边一个点了。
自从俄乌那场仗打起来,北约就一直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画一条线,一条绝对不能碰的红线:不和俄罗斯发生任何直接的军事冲突。但这种过于谨慎的态度,在俄罗斯眼里,可能根本不是谨慎,而是一种可以利用的犹豫。
英国《每日电讯报》有篇文章分析得挺到位,说现在这个世界,核战争的风险已经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谁都不想走到那一步,这没错。但俄军呢,在搞什么“西方2025”这种军演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演练核打击的流程。这已经不是暗示了,这是把威胁直接拍在了桌子上,也大大增加了因为误判而擦枪走火的可能。
更让人心里没底的是,俄罗斯从来就没承诺过“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句话的分量太重了,它让克里姆林宫的核政策充满了致命的不确定性。很明显,他们已经把核武器当成了一种心理战的王牌,而这场危险至极的游戏,正在把整个欧洲,一步步推向危机的悬崖边上。
点点金配资,股米网配资,低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