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白区惠众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荔枝果肉经过清洗、去核、杀菌等工序后,被制成晶莹剔透的荔枝罐头,即将发往全国各地。与此同时,鹰金钱海宝公司的虾仁加工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新鲜海虾经深加工后身价翻倍。这两家企业正是电白区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的缩影。目前,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59家,带动农户约3.1万户,户均增收约1.5万元;2024年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9.5亿元。一条从田间到车间、从农户到市场的“增值链”正在加速形成,成为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注脚。
龙头引领
激活配套产业集群
走进惠众食品,公司负责人指着生产线介绍:“我们主要聚焦荔枝、龙眼等特色水果加工,年产罐头、果脯等产品超5000吨。围绕我们的生产需求,周边已经聚集了3家包装材料企业和2家冷链运输公司,形成了从原料收购到成品配送的完整链条。”据了解,像惠众这样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电白共有20家,其中6家销售额超亿元。
走进鹰金钱海宝生产车间,刚上岸的对虾经过清洗、分拣、深加工,变身即食虾仁、虾酱等20余种产品,身价较原料提升3倍以上。“依托‘百千万工程’中‘产业平台提质’行动,我们去年扩建了2条精深加工生产线,带动周边5家冷链物流企业、3家包装厂同步扩容,形成完整产业链。”企业负责人介绍,仅物流环节就为附近镇村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
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4年39.5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中,海产品加工占45%、荔枝等特色水果加工占30%。这些产业通过“1+4+8+N”产业园体系,与城区食品研发、跨境电商等平台联动,实现“镇域生产+城区增值”的城乡协同发展。
联农带农
订单农业编织共富网络
“去年我家种的5亩荔枝,全部按照保底价卖给了惠众食品,比自己零散售卖多赚了近2万元。”电白区观珠镇果农李大叔算起增收账,脸上满是笑容。这背后,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合作模式在发挥作用。
“我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3000多户农户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市场价低于保底价时按保底收购,高于保底价时则随行就市。”惠众食品负责人解释道,“同时,我们还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确保原料品质,实现双赢。”
6家亿元级龙头企业各有特色合作模式。有的推行“订单农业”,提前与农户约定种植品种和收购量;有的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农户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参与利润分红;还有的开展“二次返利”,在年底根据企业盈利情况,给合作农户额外分红。正是这些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方式,让3.1万户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有了坚实保障。
沙琅镇农户王阿姨告诉记者:“我在村里的‘微工厂’给农产品做初加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加上家里种沉香的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目前,电白区已建成1500家乡村“微工厂”,这些“微工厂”作为龙头企业的“卫星车间”,承接初加工环节,让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提质增效
破解短板迈向价值链高端
“目前初加工占比仍超60%,像荔枝大多做成罐头,深海鱼多是冷冻外销,附加值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坦言,这是“百千万工程”中乡村产业提质的重点攻坚方向。
对此,电白正借势发力:在“沉香强基年”行动中,推动沉香深加工与南药产业融合,研发新产品,推动沉香产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全产业链打造荔枝、龙眼、沉香“三棵树”和罗非鱼“一条鱼”、预制菜“一台菜”,做大做强萝卜、丝苗米、番薯、圣女果等“小特产”农业种养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更长远的布局在于品牌与标准。电白正创建“信”字号农产品公用品牌,制定荔枝、对虾等8项加工标准,推动6家企业入驻跨境电商产业园。“我们将依托这些平台,引进一批精深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升级。”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通过制定地方标准、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电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今年4月沉香出口首单成功,接下来我们要让更多加工后的荔枝、海鲜也走出国门,让‘电白味道’香飘更远。”从田间到车间的“增值革命”,正是电白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生动实践。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利益联结持续深化,更多农户正分享着产业升级的红利,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图文 / 电白区新闻中心全媒体记者 炤耀
--------------------------------
编辑:杨伟盛
版式:何伟
终审:赖广昭
总监:陈妍
本微信平台部分图片与视频可能源于网络,如涉权属争议,联系即删。
点点金配资,股米网配资,低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