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想象一下,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一家人竟然像是陌生人。一个女孩,7岁之前的记忆里,父母就是“别人家的父母”;而另一个女孩,父母却像是不离不弃的靠山,即便生活再难,都全力护她周全。这种极端的成长差异,最终会造就怎样截然不同的人生?最新一期《姐姐当家》中,王琳和谢娜两位嘉宾的对比,让这个问题变得格外刺眼。父母给的爱,究竟是对一个人幸福感和自我认同的决定力量吗?而如果从小得不到这些,又该如何弥补那份永远的缺失?
【第一高潮】
节目的画面,把两种极端的家庭氛围赤裸裸地摆在了台面上。一边是王琳,语气闷闷地说着,“儿子是我的唯一亲人”;另一边是谢娜,给母亲梳头、为父亲安排照顾,一家人其乐融融。细节打人心弦:王琳提到,从小到大她总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被父母放在姥姥家养到7岁,好不容易回了家,却发现父母的偏爱几乎全给了她的弟弟。她那句“总睡沙发,弟弟睡床”彻底击中了不少观众的泪点。
谢娜那边的故事却反差鲜明:小时候,虽然家里也穷得揭不开锅,但父母始终把她当成“家里的宝”,全力支持她读书、追梦。一个是拼命往外躲,一个是总想回家。这种过去与现在的强烈对比,究竟揭示了什么?
【发展过程】
王琳的心酸故事绝不是孤例。老百姓常说,“儿女是借来还债的”,可在王琳成长的家里,这句话是赤裸裸的现实。而在谢娜的家庭里,父母却秉持“孩子再苦也不能苦心”的原则,大力撑着她的一切决定。于是,一个满怀自信、阳光开朗,一个却敏感谨慎、自卑到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其实,这种不同家庭氛围的形成,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家庭文化背景。一些父母出于传统观念,格外偏爱男性后代;而另一些家庭则遵循的是“全家人彼此取暖”的逻辑。究竟哪种逻辑更合理?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感是一个人生活幸福的最重要根基之一,而这种安全感,几乎完全来源于童年的家庭氛围。
一些观众在节目播出后纷纷留言,有人说“王琳的故事让我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这一代人真的欠父母一句‘为什么不更爱我一点’”;也有人表示,“谢娜那一幕太暖了,我爸妈小时候也是这么护着我,现在我才有能力报答他们”。
只是,当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缺爱的环境里,长大后还能找回自信和热爱吗?又或者,这一缺口,就真的始终无法弥补?
【第一低潮】
或许有看起来平静的答案,但答案背后,却是不少人的难以言说。从节目的镜头来看,王琳如今的生活似乎已告别了童年的不幸。虽然经历了两段并不如意的婚姻,但她用全力去爱自己的儿子,尽所能给他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而面对父母,她也一如既往地尽心尽力,甚至接他们一起生活了整整十年。
可是,谁能真正对过往的创伤一笔勾销?节目中,王琳提到,把父母送去养老院后,时不时去看他们,已经是她对这个家庭最大的和解了。但她从未亲口问过母亲一句——那些年的“疏忽”,到底是为什么?这是一个假性平静:看起来王琳的生活似乎已经拨云见日,但当我们透过她的叹息和躲闪的眼神时,就能感受到那份无形的挣扎。
节目中,倪萍给出的建议是“去转移注意力,比如试着通过跳舞寻找快乐”;而王子文却一针见血地戳中问题的核心,“王琳缺的是爱,仅靠转移注意力根本解决不了”。那么,人们忍不住要问:王琳凭什么一定要原谅自己的母亲?又凭什么要自己去填满从小家庭中缺失的那一片空?
【第二高潮】
更触目惊心的是,王琳的经历揭示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但人的生命力完全被家庭决定了吗?似乎又不是这样。当我们把视线拉到谢娜身上时,她同样来自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小时候,父亲带她去吃贵得惊人的洋快餐,自己却站在玻璃门外啃茶叶蛋;家里经济窘迫时,亲戚劝她父母别让她念书,而父亲却咬着牙坚持“砸锅卖铁也要让女儿去做她想做的事”。谢娜凭借父母的无私支持,长成了一个阳光、乐观,并且懂得感恩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同样困境的父母,为何有些人选择做“爱与支持的后盾”,有些人却更倾向于忽略甚至“放弃”自己的孩子?弄清这些答案,似乎也是对节目中那些眼泪的回应。
王琳表现出的那种对爱的“不自信”,其实是许多人不曾说出口的共鸣。即便是很多成年后看起来“成功”的人,也往往会在特定的时刻陷入一种“到底值不值得被爱”的自我怀疑里。这种怀疑,不是长大后某个特定时刻才开始,而是从她们成长的某个节点就早已埋下了种子。当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从最亲密的血缘关系中感受到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那么他们自己往往也不会学会如何给“自己”投下肯定。
【第二低潮】
话题到这里,分歧却像无形的墙一样被推高了:有人说“家庭亲情不是万能药,大多数人最终的心理平衡还是得靠自己调节”;也有人强调,“父母的不足不可避免,但我们这一代人的幸福感崩塌,与家庭的关系脱不了干系”。
然而,这种争论的核心并不只是“要不要原谅”,而是关于“家庭爱与自我的相互成全”。就像节目最后,谢娜从一个温暖的家庭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信念,但同样难免有分歧——比如父亲坚持自己的方式不愿接受她安排的司机,说“普通人太招摇”;但谢娜却始终用一种理解与尊重化解矛盾。而反观王琳,哪怕明知道和妈妈谈谈是和解的有效方式,却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可谁能说,这本就应该是她的责任吗?
暗藏的另外一个角度更耐人寻味:缺失爱的人,为什么往往总是拿爱“试图成全别人”?镜头中的王琳宁可把重心都放在儿子身上,却丝毫不愿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或许,唯有当她真正学会如何爱自己,那份缺失的亲情才能真正被一些其他力量填补。
【写在最后】
说到底,“原谅”和“爱”是两码事。有人说,“王琳就该和妈妈聊聊,彻底放下过去”,但换个角度想,为什么一定是她的责任?她的成长中那些缺失的部分,究竟是凭什么要她自己一力填满?明明她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对父母问心无愧”。而谢娜的故事又反衬出另一种现实——哪怕经济条件再艰苦,给孩子托底的信念感却足以支持一个人挺过人生的风雨。
如果王琳母亲在女儿面前公开表达一份愧疚,是不是可以让这场情感的对立更快结束?反之,如果她依然保持沉默,王琳又为何一定要擦掉所有眼泪,假装无所谓呢?
【小编想问】
如果我们承认,童年的亲密关系影响一生,那父母的过错,究竟应该被孩子主动原谅,还是由父母“赎罪”呢?你是不是也觉得,“没啥大不了”这种说辞,才是情感伤害中最让人难以释怀的部分?
点点金配资,股米网配资,低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