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社区清理蚊虫孳生地,“围剿”基孔肯雅热。(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6373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
“7月23日早上,居委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敲门,检查纱窗,用棍子扒拉阳台和厨房的角落,看有无积水,还问我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
莎莎自称是“已获基孔肯雅热抗体的人”,2016年夏天去巴厘岛游玩而感染,症状是发烧、关节痛、面部水肿。“心情愉悦、提高免疫力来抵抗病毒,永远是第一良剂。”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
南方周末实习生 卜芙蓉 李懿萌
责任编辑|崔慧莹
轻轻扒住人类的皮肤,这只蚊子马上要准备施展一场手术级别的精细表演。
它用自己的“六根针”完成:可伸缩的喙鞘在外部形成支撑,身体内部伸出两根“锯子”切开皮肤,两根“扩张钳”撑开一道微小口子,一根“注射器”打麻药和抗凝血剂,还有一根“吸管”负责咕咚吸血。
在迟钝的人类反应过来前,它早已收拢装备,隐入尘烟。这套动作行云流水,经历了上亿年的进化与打磨。如果这只蚊子吸食的血液中,恰好携带病毒,又恰好能通过吸血再传染给人类,那么一场以蚊为媒介的疫情就吹响了流行号角。
“基孔肯雅热引起的发烧,和普通发烧完全不一样,烧得脑子要疼炸的感觉。”2025年7月28日,符先生住院治疗五天后办理出院,还感到一阵后怕,“这个病毒真不是开玩笑”。
目前,蚊媒传染病基孔肯雅热正在全球多地蔓延。据新华社7月23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阿尔瓦雷斯提醒,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可能出现大范围疫情,给卫生系统带来压力。
7月29日,欧洲疾控中心邮件答复南方周末记者称,欧洲自2007年以来就有本土病例报告,主要是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欧洲疾控一直监测基孔肯雅热疫情信息,截至7月23日已收到法国报告38例、意大利报告1例。“所有病人中,最危险的可能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孕妇和其他有基础病的患者。”
7月27日,广东省疾控局微信公众号通报,截至7月26日24时,2025年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近一周,7月20-26日,全省新增2940例本地病例。
据《南方日报》7月29日报道,全省疫情防控和三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强调全省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正处在集中攻坚的关键期,前期快速上涨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但报告病例数仍在高位波动,新增疫点陆续出现,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
7月29日,全国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加强基孔肯雅热疫情风险研判,科学有效灭蚊防蚊避蚊,规范开展病例救治,全力防范重症和死亡等。
1
病毒:“变得扭曲”
符先生是从佛山南海区返回广州后感到身体不适的。从7月18日开始,腰痛、胸闷、腹胀齐齐出现。本以为只是一场普通感冒,但休息几天也不见好转,全身依然乏力,发烧最高38摄氏度左右。
基孔肯雅病毒,并不是传染病领域的新面孔,最早于1952年在非洲坦桑尼亚被发现。
这个念起来有些拗口的名字,源自坦桑尼亚南部的一种方言,大意是“变得扭曲”。因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患者会关节疼痛,甚至疼得身体蜷缩,弯腰曲背,走不动路。
结合多位患病受访者的经历,除了典型的关节疼痛外,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还会带来发烧、皮疹、疲劳等症状。
7月24日,符先生到广州某医院自述病情和接触史,抽血检查后,确诊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立即开始住院隔离和治疗。
27岁的符先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感染似乎与体质强弱无关,他经常锻炼,还有腹肌,患病后照样持续发烧两三个小时,每天至少发烧两到三次,“所以大家出门一定要做好防范,别被毒蚊子咬了”。
与一些恼人的呼吸道传染病不同,基孔肯雅病毒不能人传人,得靠蚊子叮咬,传播路径是人-蚊-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传播能力就更弱。
刘起勇是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近期在佛山指导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他接受央视采访时介绍,携带病毒的蚊虫叮人后,人就被感染,病毒在人体内大量繁殖发育,等达到一定量时,释放到人体循环系统,大约1-2天后,人就开始发病。
“蚊虫叮了发病的人,病毒又会释放到蚊虫的唾液腺,蚊虫再叮人、传染。这样不断循环,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因此社区里的病人越来越多。”刘起勇说。
而湿热的自然环境,以及高密度的人口,也让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更加如鱼得水。
早在2025年4月,世卫组织更新官网文章,提醒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110多个国家已发现基孔肯雅病毒。差不多同一时间,中疾控全球公共卫生中心研究团队,也监测到基孔肯雅热的异常。该中心团队发表在《疾病监测》期刊上的《2025年5月全球传染病事件风险评估》指出,全球有三地突发基孔肯雅热疫情。
南美洲巴西截至5月17日,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14万余例,确诊病例5.7万余例,死亡75例;非洲毛里求斯3月15日至5月14日期间,累计报告病例373例;位处印度洋西部的留尼汪岛,截至5月4日已报告超过4.7万例,有12例死亡,住院者三分之二为65岁以上的成年人和6个月以下的儿童。
评估中,基孔肯雅热疫情被该中心团队列为“建议重点关注”的输入风险。前述三个境外地区,海外旅游风险等级被标注为“高”。
2
患者:睡在蚊帐里
全球疫情受到关注后,国内基孔肯雅热的“零号病人”也出现了。
7月15日,广东佛山顺德区卫健局“健康顺德”官方微信号通报,7月8日,该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另据7月18日中国澳门卫生局公告,一位曾到佛山顺德区探亲的61岁澳门居民,也成为2025年澳门通报的首个病例。
随蚊子和感染者迁移,疫情持续扩散。广东省疾控局7月27日通报,过去一周里,新增的近3000例病例中,佛山2800余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东莞、珠海、河源各3例,江门、阳江、肇庆各2例,清远、深圳、湛江各1例。
如何快速完成筛查检测、流调溯源、阻断疫情传播链条,仍是疫情防控关键。7月29日,珠海市疾控中心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相关核酸试剂正加急统一采购中。
尚未感染基孔肯雅热的郑筝生活在佛山顺德,而且住在最早出现病例的佛山顺德三镇之一。“7月23日早上,居委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敲门,检查纱窗,用棍子扒拉阳台和厨房的角落,看有无积水,还问我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
“我家所有的窗户都装了纱窗,每天进出绝不敞开门,打开一道小缝快速进出。房间24小时开着电蚊香,我还网购了防蚊喷雾跟手环。”郑筝小区楼道里,早已张贴着基孔肯雅热的科普和顺德区防控疫情通告。
近几日,郑筝也尝试长袖长裤全副武装通勤,但因太热而作罢。气象预报显示,佛山近一周都是雷阵雨天气,白天气温35摄氏度左右。
2025年7月3日,孟加拉国达卡,布里甘加河渡轮码头附近,一名孟加拉国船夫在船上使用蚊帐防蚊,躺在船上睡觉。(视觉中国 / 图)
在广东,蚊帐不仅是热销的防蚊利器,现在也成为隔离病房里的必需品。
符先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所在的住院区病房比较充裕,可以一个人一间房,但病床仍需笼罩在蚊帐之中。住院期间,符先生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蚊帐里,只有上厕所和洗漱时才出蚊帐,“病房每天都会有人来打扫消毒,还要喷驱蚊水”。
佛山市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是当地基孔肯雅热患者定点收治机构之一。7月28日,央视记者进入医院感染病区看到,所有病房不仅安有蚊帐,病房门口均装上了严密的防蚊门帘,而且在走廊等区域放置了蚊香、灭蚊灯等。
7月20日,佛山市卫健委公示53家基孔肯雅热定点收治医院信息。7月25日,广州市卫健委发布13家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定点收治医院信息,覆盖全市11个区。同日,位于广州市中心的杨箕社区也出现了确诊病例。
3
变异:适者生存
为了繁衍,基孔肯雅病毒和它的蚊子“使者”,都在不断进化,更加适应环境。
基孔肯雅病毒是一种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核糖核酸病毒(简称RNA病毒)。这种RNA病毒,复制时容易出现错误或者说是突变,因此,变异速度远高于DNA病毒,且全人群易感。
“这次输入进来的病毒,是一个印度洋流行株,特别容易被伊蚊传播,传播效率特别高。”刘起勇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
能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在中国都很常见,也就是人们口中的“花蚊子”。身体黑白相间的条纹,是它们标志性的象征。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等病原体,也主要通过伊蚊传播。
密歇根州立大学奚志勇教授常年和伊蚊打交道,非常熟悉这位狡猾的对手。7月28日,奚志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白纹伊蚊喜暖喜湿,对高温或低温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因而能向更高纬度更高海拔的地区扩张。
而且,伊蚊忌口少,不仅能吸食人血,还能吸食动物血,维持生命和传播(病毒)的能力也比普通蚊虫更强。
“同时,伊蚊的滋生地非常广泛,仅需稍微一点点积水,比如瓶盖大小就能繁殖后代,无论天然或人工容器都可以,而很多其他的蚊子,如按蚊和库蚊多偏好稻田、池塘、污水沟等较大或特定水质的水体,较少利用小型家庭积水。”奚志勇说。
伊蚊一次产卵上百枚,一生可多次产卵。从卵到成虫,只需10-15天。其滞育卵可耐受低温,即使在干燥环境,伊蚊产的卵也能保持生命力达一年或以上,待到适应外界环境后,再做孵化。它们将卵粘在轮胎、货物等器物上,实现全球旅行和落户,将种群分布版图进一步扩大。
奚志勇和同行们早就发现传统的灭蚊策略对伊蚊控制效果有限。一方面是伊蚊适应性强、繁殖快、滋生地隐蔽,另一方面伊蚊已对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导致常规喷洒效果不理想。
“越富裕的地方越用得起杀虫剂,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地方的伊蚊对杀虫剂抗药性也更高。”奚志勇说。
“目前世界上12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登革热疫情,11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基孔肯雅热疫情,且近年来呈现增加趋势。”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5年,广东登革热本地病例的出现时间,也是历年来最早的一次。(详见南方周末报道《蚊子会被热死吗?关于蚊子的十大疑问》)
奚志勇预计,到了8月中旬,登革热将进一步流行,若不能以科学手段有效控制,这轮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双流行可能要持续到11月底,冬天来了以后才可能结束。
4
灭蚊:传统+黑科技
灭蚊成为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的一道必答题。
病毒被发现十余年后,基孔肯雅热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不断流行,并且开始进入城市,引起疫情。中疾控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提到,2005-2007年,基孔肯雅热袭卷印度洋岛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导致数百万人患病。
去积水和喷药是传统的灭蚊手段。目前,广佛等地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提醒扫除积水。由于近日天气炎热、雨水较多,这个过程颇具挑战。
针对伊蚊活跃的叮咬高峰时段(7点到9点,以及17点到19点),也是广东喷洒药物消灭蚊虫的重要时间。
此外,伊蚊的天敌也被人为投放,例如“灭蚊鱼”。7月下旬,佛山市禅城区在当地公园投放数千条鱼苗,其中鲢鱼4000尾、拉利毛足鲈200尾。鱼苗以蚊卵和蚊子幼虫为食,有助于消灭水体中的蚊卵和蚊子幼虫。
除了生物防治,“以蚊治蚊”的黑科技亦在采用。《羊城晚报》7月29日报道,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学系副教授、中大蚊子工厂张东京团队7月30日将在佛山三水南山镇展开灭蚊:一边释放经辐照的绝育雄蚊,让野生雌蚊“绝育”;一边培育不吸血的华丽巨蚊,让其幼虫吞噬白纹伊蚊幼虫。
“华丽巨蚊一条幼虫一生至少可以吃掉80-100条伊蚊幼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效率。”张东京指出,经辐照的绝育雄蚊,一次有效的交配,可降低雌蚊一生产下200-300个后代。位于东莞的蚊子工厂内,张东京团队每周能“孵化”出400万-500万“绝育战士”。
奚志勇教授团队也研究了多年“以蚊治蚊”。他们的策略是沃尔巴克氏体结合昆虫绝育技术,绿色环保,且成本较低。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母系遗传的胞内共生菌,当携菌雄蚊与野外未携菌雌蚊交配,所产的卵不孵化。
“该技术在广州取得成功后,就进行全球推广,第一站是新加坡,还包括墨西哥、泰国等。”奚志勇介绍,目前该技术已经在新加坡进行八年试点,约可降低70%的登革热流行。
奚志勇认为,近年来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全球旅行恢复,很有利于伊蚊的生存和扩张,未来更需政府重视和加大投入。
7月28日,广东省疾控中心传防所所长康敏对央视记者表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划定核心区,派出了省级和国家级的专家队伍,指导基层消杀队伍如何配药,如何使用合理的器械去灭蚊。“目前超过50%疫点的蚊媒密度(在单位时间或一定区域中蚊虫的数量),已控制到安全水平,达到阻断或消除暴发的风险。”
7月29日,南方周末记者联系广州南站、佛山西站,工作人员均表示未接到相关通知,铁路出行目前不受疫情影响;广州白云机场海关方面答复称,会对航班进行抽检。
5
治疗:易误诊,没有特效药
目前,基孔肯雅热治疗手段有限,国外获批两款疫苗亦未在中国上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李侗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基孔肯雅热一般潜伏期是3-7天,绝大多数人能在一周左右症状就明显缓解,就不发烧了,但是关节疼痛有可能会持续几周的时间。
“总体而言,这个病毒传播能力强,但对人的危害较小,病死率小于1/1000。”李侗曾说。
符先生表示,住院治疗时,主要以吃退烧药和挂水提高免疫力为主,但“效果有限,该烧的时候还是烧”。
广东省疾控局提醒,目前治疗以退热、关节炎止痛、缓解皮疹瘙痒等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儿童避免使用水杨酸类药物。如果病情需要,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当出现发热症状时,建议及时前往发热门诊就诊,由医生进行专业判断后再开具药物。在未排除登革热之前,不建议自行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免因用药不当而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不良反应。”7月27日,广东省疾控局发文称。
截至目前,国外有两款疫苗获批,分别由法国Valneva公司和丹麦Bavarian Nordic公司研发,主要面向欧洲和北美市场,免疫保护期可达两年。南方周末记者发送采访邮件至两家公司了解疫苗情况,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世卫组织在2025年4月的官网文章中表示,这两款疫苗尚未广泛提供或使用,“世卫组织和外部专家顾问正在全球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背景下审查疫苗试验和上市后数据,以提供可能的使用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亦受此病毒威胁。2022年,英国牛津大学与肯尼亚KEMRI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发文称,儿童症状常不典型,易与登革热、疟疾混淆,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检测不足与医疗资源匮乏导致大量病例被漏报。
由于免疫系统尚在发育,小于1岁的新生儿,尤其容易发展为重症,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惊厥、脑膜炎甚至多器官衰竭,部分幸存者留下长期神经损伤或运动障碍。
好消息是,大部分感染过基孔肯雅病毒的人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抗体水平,不易反复感染。
莎莎自称是“已获基孔肯雅热抗体的人”,2016年夏天她去巴厘岛游玩而感染,症状是发烧、关节痛、面部水肿。
“回深圳后,医院起初以为我得了登革热,但反复检测均是阴性,只好上报疾控,血样送检,这才确诊基孔肯雅热。”莎莎说,她确诊后,疾控中心到家里做了消杀,同时抽取和她同行者的血样检测,两人随之确诊。
莎莎回忆,她躺在蚊帐笼罩的病房里,被当作教科书一样受到医生们的围观,“大主任当场给年轻医生上课”。
当时以为是有点严重的“小众病”,没想到九年后备受关注。7月27日晚,莎莎在社交平台发帖,想用自己的经历安慰大家,基孔肯雅热没有想象中可怕。
“心情愉悦、提高免疫力来抵抗病毒,永远是第一良剂。”痊愈后,莎莎没有被皮肤病、关节持续疼痛等后遗症困扰,每年体检结果也很正常。7月29日,莎莎怀孕满37周,即将成为一名新手妈妈。
(郑筝、莎莎为化名)
点点金配资,股米网配资,低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