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的商业化能力,正是软硬结合、生态构建与规模落地三个维度长期积累的结果。
文|胡嘉琦
ID | BMR2004
在中国智能汽车高速发展的浪潮中,一个数据格外醒目:每三辆智能汽车中,就有一辆搭载地平线的智能驾驶计算方案。地平线以 33.97% 的市场占有率位居中国智能驾驶计算方案市场首位,稳居“国产智能驾驶大脑”的核心地位。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全球高级辅助驾驶(ADAS)与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在2023年已达619亿元,并将在2030年以高达49.2% 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10171亿元。这是一个由技术驱动的“黄金赛道”。
地平线是国内领先的乘用车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其方案融合领先的感知算法、专用软件和高效能芯片,覆盖从ADAS到全场景城市辅助驾驶。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曾指出,真正的智能应具备环境感知、人机交互与自主决策控制能力。地平线的使命,就是打造机器人时代的“Wintel组合”,将深度神经网络嵌入芯片中,为智能驾驶提供强大的“计算大脑”。
在竞争激烈的技术竞赛中,地平线如何脱颖而出?它的领先优势究竟来自技术壁垒、产品策略,还是生态布局?《商学院》杂志近日采访了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及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
01
软硬件协同的战略闭环
地平线的技术路径,不仅建立在外部调研与客户洞察之上,更来自组织自身长期积累的战略判断与认知体系。
2025年,恰逢地平线成立十周年。回顾这十年,吕鹏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始终坚定一个核心定位:成为智能驾驶和未来出行领域的核心技术“底座型平台”。而支撑这一战略的关键,就是“软硬结合”的技术路线。
十年前,行业对这一点的认知十分模糊,当时“造芯”热潮正盛,市场和投资人更青睐纯硬件路径,而地平线却带着软件基因切入芯片赛道。不仅持续打造面向AI应用的高能效芯片架构,同时也构建起支撑整车厂和开发者的完整软件平台与生态系统。吕鹏表示:“芯片不是一个单点产品,它必须深度嵌入整车体系和开发者体系,才能真正释放价值。”
2019年是地平线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点。
在此之前,地平线在自动驾驶、机器人、边缘计算等多个方向上均有布局。然而多个场景碎片化严重,技术需求差异大、难以规模化,反而造成资源分散、难以形成闭环。“如果在十几个碎片场景里都做软硬结合,这种商业模式是站不住的。”吕鹏坦言。
2019年,地平线完成战略聚焦,经过大量调研最终认定,相比机器人等碎片场景,智能驾驶拥有明确的客户定位、持续的需求刚性和广阔的市场体量,是更具可持续性的落地方向。
“我们超过八九成资源都聚焦在智能驾驶。”吕鹏说,“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真正打动消费者、满足车企刚需的智能化产品。”在他看来,真正的突破往往不是源于某项“看起来很酷”的技术,而是能否在客户需求、产品能力与市场节奏之间,建立起一个正向闭环。
在产品开发路径上,地平线始终坚持“反向调研—技术迭代”的逻辑。吕鹏介绍:“我们会反向调研车企需要怎样的芯片与软件,他们希望产品具备哪些特性,对迭代周期和处理能力有什么预期。”
这一切都要求团队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对市场的深刻理解,二是对节奏的精准预判。这也是地平线文化的一部分,即强调“反共识”思考与战略前瞻。吕鹏举例,早在2019年,公司就已判断汽车行业智能化发展将快于普遍预期,自主品牌也将在智能电动的驱动下迎来爆发。这些判断在当时并非主流,却正是今天中国汽车产业突围的关键逻辑。
在吕鹏看来,地平线的技术路径,不仅建立在外部调研与客户洞察之上,更来自组织自身长期积累的战略判断与认知体系。“这不是一个技术决策,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套能穿越周期的系统性认知。”
02
地平线商业模式的闭环
地平线的商业化能力,正是软硬结合、生态构建与规模落地三个维度长期积累的结果。
战略决策只是起点,真正决定企业能否持续成长的,是对市场与客户需求的深刻洞察。
“我们的直接客户是车企,但本质上最终要服务的是消费者。”吕鹏指出,地平线始终坚持从终端用户的智能化体验出发,通过大量数据收集与趋势分析,倒推行业未来3~5年的演化路径,从而提前布局、持续投入。“很多战略性决策在当时并非行业共识,但我们相信,时间的复利效应终将验证这些判断的价值。”
放眼未来,吕鹏将地平线当下的核心优势归纳为三点:
第一,软硬结合的能力闭环。吕鹏强调,智能驾驶时代的芯片开发,不仅涉及极长的周期和巨大的研发投入,更需要在设计阶段就对三年后算法趋势做出精准预判。传统芯片企业往往缺乏软件能力,而地平线一开始便选择走软硬结合的道路。
他指出,如今即便像英伟达、高通这样的行业巨头,也不再单纯把自己定义为“硬件公司”,而是明确以软件作为驱动核心。在智能驾驶领域,目前全球范围内真正具备软硬协同开发能力的企业,也不过寥寥数家。
第二,深厚广泛的生态构建。地平线在整个智能驾驶产业链中,构建了涵盖一级供应商、主机厂、上下游技术企业与开发者在内的完整生态体系,累计生态合作伙伴已超过200家,被业内誉为“生态之王”。“只有生态体系的丰富,才能衍生出高质量的产品服务能力,而这不是一两年能积累起来的,需要极强的战略眼光。”吕鹏坦言。
第三,领先的规模化落地能力。智能驾驶芯片是重资产、长周期行业,如果没有足够的量产出货,就无法形成“技术—产品—用户反馈”的迭代闭环。
截至目前,地平线芯片出货总量已突破800万颗,预计年底将达到1000万颗,涵盖征程2、征程3、征程5乃至最新的征程6等多代产品。在吕鹏看来,智能驾驶的真正落地,依赖的不仅是“好看”的技术指标,而是经由千万级出货量打磨出的工程化能力、量产交付质量与体系化流程。而这些正是地平线十年积累的成果。
“产品很好但如果没人用,就没有机会不断优化。”吕鹏说,安卓系统初期并不成熟,但因为用户足够多,才得以快速迭代,最终成就了开放生态平台。而中国之所以难以在PC时代打破Wintel体系,不是因为做不出CPU或OS,而是即使做出来也缺乏用户使用,无法形成生态。
“地平线的商业化能力,正是软硬结合、生态构建与规模落地三个维度长期积累的结果。”吕鹏总结,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公司在智能驾驶赛道上的“非对称优势”,也将是未来持续领先的根基。
03
实现整体生态的繁荣
从硬件生态、模组生态,到软件生态和国产化器件生态,地平线整个体系像一张网,为车企提供了丰富的选择项和灵活的协同方式。
芯片量产落地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复杂且风险高的事情。特别是在汽车行业,任何一个部件都高度关联安全性,车企在选择上自然格外谨慎。吕鹏指出,很多企业能拿到第一个客户,但若产品体验或交付拉胯,就会很快“死掉”。
“早期破局时,我们一方面极力抓住关键机会点,一方面必须极致地打磨交付质量。”地平线的客户在市场上获得了实质回报。从征程2到征程6几代芯片的首发车型,无一例外都是“爆款”。从早期的长安UNI-T、理想ONE,到后来的理想L6/7/8/9、比亚迪的新车型,这些合作都验证了“用得早、受益多”的市场规律。
对于地平线来说,芯片不仅是产品,更是系统能力的体现。在“造芯”这条路上,每一步都需穿越重重难关。吕鹏坦言:“芯片这件事,不是一两年的努力,而是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每一环都藏着门槛。”
面对比亚迪等头部车企自研芯片趋势,吕鹏认为,从全球产业发展规律看,汽车产业未来一定会出现类似“苹果—安卓”的结构性分化。“肯定会有极少数车企走‘苹果模式’,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全栈自研。”他强调,这样的企业不会超过一两家,绝大多数车企将仍然基于开放平台进行深度整合,类似安卓生态中的合作共建。
“所以我们始终保持开放心态,愿意为有自研意愿的车企提供底层支持。”吕鹏指出,地平线并不惧怕客户“自研”,反而愿意成为它们从0—1的孵化伙伴。
芯片并非“交付即完”,智能驾驶方案需要长周期调试与软件适配,只有提供持续、高质量的技术支持,才能真正帮助客户“用好”而不是“用上”。
“哪怕上来出点小问题,我们都能快速响应、现场支持。”吕鹏提到,正是这种工程能力与服务态度,使地平线赢得了车企和开发者的高度信任。“当几家头部企业用起来、用好了,行业口碑自然会形成,后续生态就会水到渠成。”
“我们更关注的是整体生态的繁荣。”他强调,从硬件生态、模组生态,到软件生态和国产化器件生态,地平线整个体系像一张网,为车企提供了丰富的选择项和灵活的协同方式。“一家车企在一个平台上就能找到适配自身需求的合作资源,这对他们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相较芯片,当下地平线在智能驾驶软件方面的挑战并不低。行业正从规则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对开发模式、测试流程、安全验证乃至团队结构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据驱动开发对人才密度、仿真能力、数据闭环能力都有极高要求。”吕鹏指出,这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另一场“马拉松式”的技术考验。“这条路不会轻松,但只要穿越一个个困难节点,真正建立起体系化能力,就能获得产业认可,赢得客户信任。”
04
提供行业可持续解决方案
智能驾驶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充足的“弹药”,更关键在于建立清晰的商业闭环,让研发投入与业务增长相匹配。
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地平线研发投入31.56亿元,全年营收23.84亿元,存在一定资金压力。
智能驾驶的发展路径,正如当年手机基带的演进:初期百家争鸣,最终因技术门槛极高、标准高度统一,逐步收敛为少数龙头企业。在这场技术大浪淘沙中,地平线凭借自研芯片与全栈解决方案,率先构建起智能驾驶的“支驾”体系,一个必须同时满足“安全、舒适、便捷”三大标准的底座能力。所谓“支驾”,不仅是感知、决策、执行等功能模块的简单叠加,更是决定整车智能化体验能否真正落地的核心支撑。相比一般差异化功能,“支驾”对系统稳定性、场景通用性和端到端协同能力的要求更高。地平线在多个主力车型中实现规模化量产,正是其“支驾”能力成熟的表现。
吕鹏指出,智能驾驶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弹药”充足,更关键在于建立清晰的商业闭环,让研发投入与业务增长相匹配。他将当前智能驾驶的发展阶段形容为“仅完成了20%—30%”,意味着行业仍处于早期的技术落地与市场验证期。量产项目刚刚起步,商业模式尚未完全跑通,产业链分工、标准体系与盈利路径仍在不断试探与调整。
在这个阶段,技术领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构建稳定的客户关系、推动规模交付,并在真实场景中持续优化产品体验。吕鹏预计,随着行业逐步迈入70%—80%的成熟期,具备技术闭环与商业落地能力的企业将快速拉开差距,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头部效应和行业收敛趋势将更加明显。
在这一过程中,地平线与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比亚迪等共建智能驾驶平台,凭借丰富经验快速适配不同企业特点。吕鹏提到,合作最大的挑战是速度,中国市场变化快,车型开发周期短,要求地平线快速建立高效服务体系。
地平线还与博世(Bosch)和大陆(Continental)等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和智能驾驶技术供应商进行合作,帮助地平线更快适应海外市场的规则与需求,同时能在产品测试、客户资源、系统集成等方面提供帮助,降低试错成本,提升协作效率。吕鹏认为,当前国内市场仍为主战场,发展速度领先海外2—3年,地平线需要先“练肌肉”,再辐射海外。
吕鹏发现,如今的智能驾驶系统离消费者期待的“上车即睡,安全抵达”体验(L4/L5自动驾驶)尚有差距,现阶段的技术和体验正在不断进步,但实现真正的“无人操控”仍需时间。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来源|商学院7月刊
排版 | 张可
]article_adlist-->
]article_adlist-->
揭秘大公司里的“未可知”
直通全球22家知名商学院校
]article_adlist-->点点金配资,股米网配资,低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